很多打算買車的消費者確定預算后,仍然會在選車時遇到困擾。同價位下,選國產還是選進口,選“本土”還是選“合資”,選“寬大”還是選“精致”等等,不但令準車主們十分糾結,還成為部分商家誤導消費的噱頭。
“以往很多市民買車時,通常會在某一類車型中進行篩選,而現在情況不太一樣了。”一家知名汽車廠商4S店銷售負責人日前接受采訪時說,比如很多消費者以往都比較青睞新款SUV或中級轎車,而現在更多的消費者則是多元化選擇,多功能旅行車、家用MPV、雙門轎跑車、個性化小型車以及皮卡等也都進入了消費者視野。另外,由于很多廠商實行“多代同堂”的銷售模式,就算是同一款車,消費者也可以在舊款“經典型”或者是換代后的全新車型中進行選擇。
不過也正是因為車型豐富了,如何選車又成了難題,有時還會因此而被商家“帶偏”。前段時間買車的王先生告訴記者,當時他有20萬元預算,打算選一款中高端的緊湊級轎車,4S店銷售人員卻推薦他買一款價位相同但空間更大的中大型轎車,還能給他不小的優惠,于是王先生改變了最初的計劃,選了“大車”。但用了一段時間以后,王先生覺得這車并不理想。因為他對車內空間的需求并不高,而對車輛操控、配置豐富程度比較看重,那么花的錢差不多,不如選擇空間小一點,但是各方面配置更“精致”的車。
據了解,有類似經歷的消費者不在少數。有的消費者本來打算買MPV方便老人上下車,結果卻在商家的誤導下買了七座的SUV,選車的初衷被商家完全“顛覆”,車也沒有滿足真正的需求。
要避免買車時被商家“帶偏”,消費者還是應從實際需求出發,并對行情有一定的了解。仍以王先生買的車為例,商家推薦的“寬大”車型,雖然空間大,但整車技術平臺、動力配置以及安全性都稍顯落后,性價比并不高。王先生20萬元的預算,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,買一款高配的緊湊級轎車,得到渦輪增壓的動力組合、各類電子輔助系統、豐富的主動及被動安全配置等功能。
業內人士接受采訪時表示,在消費升級的市場環境下,買車時選一款個性化的、精致的“好車”,而不是一款“劃算”的“大車”,這種觀念正逐漸被更多的消費者所接受。(翟維鷺)
|
![]() |